探索与争鸣·新刊速递|2023.12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新刊上架
2023.12
封面
封底
封二
封三
目录
圆桌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式城市新模式
马西恒
人民城市建设与市域社会的治理逻辑
桑玉成
人民城市治理的主体、权力与体制
黄晓春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城市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田毅鹏
完整社区建设何以凸显城市的“人民性”
何雪松
宜居的邻近性 :人民城市的微观基础
刘能
从城市韧性到韧性人民城市
葛天任
新型智慧城市 :寓治理于规划
闵学勤
市域文化治理与人的全面发展
特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
李艳霞 毛诗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建构的叙事逻辑
——以历史教科书为资料的实证分析
孙 玮
“视频化社会”的来临
——从ChatGPT展望媒介通用性变革
争鸣
田土城 杨青源
日常生活中“离线权”的再审思
李艳春 刘 军
变异性能当原理吗?
——兼论社会科学原理体系
袁 超 董振光
游走在时间性与社会权力之间的研究偏误
——兼与赵鼎新教授商榷
论坛
陈思和 王晓明
张 闳 张屏瑾 陈 昶
内卷时代如何重建“人”的尺度
——“人文精神大讨论”30年与当代思想状况
思想
王义桅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
缪德刚 魏 众
历史变局下的经济思想转型
——以近代中国财富观念演进为中心
徐延民
算法伦理的多维批判及其空间转向
人文
张全之 金智贤“假洋鬼子”· “里通外国的人”· “秃儿。驴”——也谈《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
袁少冲来自“现代中国”的“误读”——鲁迅之孟子观
邓小燕新文化运动后的中西医之争——鲁迅的何廉臣批判
社会
许身健 张 涛认真对待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双重挑战及克服
蔡 娟 丰华文他者视野中的高考——我国高考制度国际学术传播的焦点与展望
2023年《探索与争鸣》总目录
Content
市域社会治理现
代化与中国式城市新模式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中国式城市新模式
当今中国堪称“城市中国”,城市建设长期承载着国家使命、社会福祉与人民幸福,带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跃升 ;与此同时,城市发展也伴生着一定的主体错位、机制失灵与路径偏移,面临着宜居、韧性、智慧、市域社会治理等机遇与挑战。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完整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四年后,总书记再次重申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一种中国式城市新模式正在浮现。为深入探讨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探寻中国式城市新模式的美好图景与现实路径,《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特约相关专家学者形成此组笔谈,希冀盘点城市建设的现实瓶颈、提炼城市治理的实践经验、梳理城市发展的理论模式,进一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跃迁。
马西恒教授指出,人民城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已经勾勒出中国式城市发展新模式的整体框架,要在进一步明晰人民城市与市域社会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推进市域社会共同体构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和强大引擎。桑玉成教授认为,当下要着力构建政社共治、官民协同的城市治理体制,重点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体制与技术的互补,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城市本质属性和城市发展正确方向。黄晓春教授提出,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为方法论,从根本上破解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瓶颈,推动基于人民性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与此同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相关改革也亟待推进。田毅鹏教授聚焦“完整社区”,认为完整社区建设为“共治共建”奠基,推进居民“共享”,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避免“土木工程化”和“单一化”,尤其是将政府、市场、社会三股力量有机联合,是未来完整社区建设的关键。何雪松教授聚焦“宜居城市”,认为宜居的邻近性是安全与自由的结合,构成人民城市建设和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邻近性,需要建设邻近生活圈、邻近合作网、邻近情感共同体,筑牢人民城市的微观基础。刘能教授聚焦“韧性城市”,指出从韧性城市到韧性人民城市的演进,将城市全体人民的整体福利纳入其中,充分体现出人民城市的基本意涵。韧性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发展主义财政观、智慧城市大脑、韧性决策的认知基础和韧性动员的常规维持为支撑条件。葛天任副教授聚焦“智慧城市”,基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之间的“脱嵌”,提出中国式“三位一体”城市治理现代化新模式——依托“数智化”技术,真正实现寓“公平性民生治理”于“包容性增长规划”之中。闵学勤教授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长期伴随着文化边缘化、沙漠化的问题,市域文化治理须让文化回归城市、以文化治理城市、使文化成为桥梁,推动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过去、人与未来的连接。
——主持人 李 梅 孙冠豪
特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
李艳霞 毛诗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建构的叙事逻辑
——以历史教科书为资料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现代国家建构面临着国内民族“多元性”与认同指向“单一性”的内在张力,平衡缓解这一张力可谓是所有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共性任务”。由于漫长的国家发展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的形成和建构模式呈现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独特特征。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建构的核心理念、深层逻辑的细致分析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方面,也是考察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窗口。我们尝试以 1980-202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并发行的四套初中历史教科书为研究样本建立语料库,以所叙何事、谁在叙事、如何叙事为分析主线,运用文本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探讨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建构中如何平衡“多元”与“一体”内在张力的叙事逻辑。实证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建构的叙事逻辑呈现如下特征:以动态逻辑叙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必然性;以关系逻辑叙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层次性;以他我逻辑叙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自觉自为性;以发展逻辑叙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可欲性。历史教科书通过贯通历史与未来、融合结构与能动的叙事方式,协调平衡“民族多元”与“国族一体”的内在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建构的内在逻辑与独特特征。
【关键词】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国族建构 叙事逻辑 历史教科书
【作 者】李艳霞,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毛诗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大项目“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研究”(22ZDA070)
孙 玮|“视频化社会”的来临
——从 ChatGPT 展望媒介通用性变革
【内容摘要】从媒介视角出发,在生成性、通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 ChatGPT,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新型交互方式,其突破性体现在个体与智能媒介的实时交互,能够实施人—机在社会生活多领域的协同生成,或可将之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连接全球网络的个体化媒介。提出“媒介通用性”概念可以展现人工智能的技术通用性如何接入特定时空的文化境况,并转化为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变革动能。ChatGPT 及其后续人工智能的发展,预示着“视
频化社会”的来临,整合了所有媒介形态的智能化视频正在成为社会通用性主导媒介形态。这表明,人—机融合主体的共生性不仅仅是一种协同工作,更是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人—机协同的普遍社会交互模式,从而引发人类文明的变迁。
【关键词】人工智能 ChatGPT 媒介通用性 视频化社会
【作 者】孙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暨新闻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城市共同体研究:媒介视角下的新都市文明”(22JJD860004)
争鸣
田土城 杨青源|日常生活中“离线权”的再审思
【内容摘要】数字时代即时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便捷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导致了两者的边界日益模糊,劳动者的事实工作时间被延长,并由此引发了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冲突。在此背景下,“离线权”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其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之余不被打扰,为工作和生活重新划定边界。观察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离线权”的社会意义和规范构造,对其权利属性以及介入实践的必要限度尚未达成共识。“离线权”过度介入日常生活,可能会进一步带来职场环境恶化、司法压力增大等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廓清其权利属性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其介入实践的时机和条件,及其在权利救济途径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必要阐释。
【关键词】日常生活 新型权利 离线权 休息权 生活安宁权
【作 者】田土城,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杨青源,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艳春 刘 军|变异性能当原理吗?
——兼论社会科学原理体系
【内容摘要】有学者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三条基本原理,辨析其中的变异性原理可以发现,该原理并不足以作为基本原理。首先,辨析变异(variation)概念,它可以分为纵向之差与横向之变,量化研究中的变异关注的是量异而非质异,关注属性之异而非生命之变。其次,辨析哲学层次的“原理”概念,其意指世界(思维、存在)的本原或开端。再次,变异性原理本身执念于变,无视不变以及变与不变的思辨统一,且不能自圆其说。社会科学原理体系应该包含初级原理、次级原则和三级法则。初级原理是社会研究的逻辑开端,即对研究对象本身如何确定地存在进行概念辨析,次级原则是基于初级原理的基本预设,三级法则是基于次级原则的基本命题及其体系。该体系的基础是纯粹的概念思辨,它是超越抽象思维而朝向并敬畏事情本身的关键。
【关键词】变异性 原理 思辨 知性思维 社会科学原理体系
【作 者】李艳春,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军(通讯作者),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分析单位新释”(23FSHA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072021CF1307)
袁 超 董振光|游走在时间性与社会权力之间的研究偏误
——兼与赵鼎新教授商榷
【内容摘要】 时间性问题的本质是社会权力结构问题,时间方向问题的背后是权力竞争及其结构化关系形态问题,有关时间性问题的探讨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赵鼎新教授在《儒法国家:中国历史新论》中运用历史社会学的进路重构了关于中国历史时间与权力结构变迁关系的解释,提出以“儒法国家”的政体形式重塑中国的历史变迁叙事。尽管《儒法国家》强调要避免时空错置,但在时间问题的处理上仍存在如下值得商榷之处:(1)在若干现代概念代入的背后,存在着主客观时间维度的错位运用之嫌,并制造出时间的迷惑性;(2)“帝制儒学”概念中存在与时间单向延展、时间维度运用相关的矛盾;(3)主导性社会权力结构存在两种影响时间方向的维度,而《儒法国家》对该结构本身的探讨有限,以致忽略甚或错解了经济权力涌动对权力关系结构的影响问题。
【关键词】儒法国家 社会权力 权力结构 时间性 方法论
【作 者】袁超,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深圳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董振光,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坛
陈思和 王晓明
张 闳 张屏瑾 陈 昶|
内卷时代如何重建“人”的尺度
——“人文精神大讨论”30 年与当代思想状况
今年是“人文精神大讨论”30周年,站在 2023回望1993,那场由人文学科开启、进而产生广泛影响的讨论,在经过了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的检视之后仍有其思想价值,对于回应我们今天内卷化时代的问题仍有参照意义。5月9日,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再出发:人文精神大讨论30年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主场”讲座,邀请陈思和、王晓明两位讨论的发起参与者发表讲演,张闳、张屏瑾、陈昶三位老师参与对谈。本刊特选摘对谈精华,以为纪念。
——编者按
思想
王义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
【内容摘要】从现代化的“中国之问”到中国的“现代化之问”,从“现代化成就中国”到“中国成就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从被动现代化到自主现代化的转变,彰显现代化中国的自信与自觉。中国式现代化以作为现代化起点的文明古国现代转型、作为现代化过程的并联式赶超、作为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立下标杆。立己达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类共同现代化事业。构建自主的现代化知识体系,我们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史重述人类现代化史,深刻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一带一路”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 者】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成果
缪德刚 魏 众|历史变局下的经济思想转型
——以近代中国财富观念演进为中心
【内容摘要】 对财富问题的认识是反映任何时代经济思想变革的核心线索。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财富观念发展史,以近代时期的财富观念变革最为深刻。这种变革打破了传统财富观念的支配地位,融汇并催生了新的财富理念,由此奠定了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石。近代中国财富观念变革包括循序渐进的四个层次:财富观念摆脱了道德伦理束缚,认可个体财富追求,突破财富来源于农业的认识局限,财富量化分析技术的运用开始普及。其中,道德伦理色彩消退是近代财富观念变革的前提,认可个体财富追求、突破财富来源于农业的认识局限是传统财富观念革新的具体表现,量化分析技术的运用是财富认识方法领域的重要发展。近代中国财富观念的演进对于当今财富观的构建具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近代财富观念 伦理色彩 财富来源 量化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
【作 者】缪德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魏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清代财政类钞档的整理与研究”(22VLS009)
徐延民|算法伦理的多维批判及其空间转向
【内容摘要】 算法伦理是当前数字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同批判理论聚焦的算法伦理问题侧重有所不同。其中,“技术批判”是建立在算法技术本体生成研究上的批判体系,“资本批判”强调对算法资本的权力、制度等方面开展批判,“文化批判”则强调对算法价值体系的批判。而空间转向是推动上述算法伦理批判理论走向整体化、深层化的必然趋势。在突破并整合传统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打破技术逻辑、资本逻辑、文化逻辑的线性束缚,进而实现算法社会空间的整体性耦合互动,勾勒算法空间本体、间辩证法、空间正义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算法空间的伦理生态基础建设。
【关键词】算法伦理 算法空间 算法正义 空间算法化
【作 者】徐延民,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工智能社会实验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2BZX039);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数字时代创新城市建设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项目“基于可解释性的AI大语言模型的伦理信任研究”(2023M732381)
人文
·一百年与二十年: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七)·
·重释鲁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张全之 金智贤|“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秃儿。驴”
——也谈《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
【内容摘要】阿Q赋予钱大少爷三个称号:一个是“假洋鬼子”,属于诨名;一个是“里通外国的人”,属于罪名;一个是“秃儿。驴”,属于骂名。但历来研究者只重视第一个称号,对后两个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事实上,第二个称号内涵丰富。它是清末“汉奸”话语流布、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影响下在民间形成的一个集体想象物,也与阿Q本人的立场和态度有关。骂钱大公子是一个“里通外国的人”,绝不意味着阿Q有一颗爱国心。他对钱大公子的辱骂,只不过是空洞的能指,是搬用的套语,与句子本身的意义相去甚远 ,与“假洋鬼子”一起构成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表意系统。
【关键词】鲁迅 阿Q 汉奸 假洋鬼子
【作 者】张全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智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鲁迅原创词汇综合研究与词典编纂”(20AZW021)
袁少冲|来自“现代中国”的“误读”
——鲁迅之孟子观
【内容摘要】鲁迅论及《孟子》之处颇多,但学界对二者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没有,此缺憾有待填补。一方面须对《鲁迅全集》中涉及《孟子》的98个条目从元典层面进行细读、对读,并分项梳理,如鲁迅批孟时的“误读”现象及其原因,鲁迅批判“圣人之徒”时对孟子的“殃及”,鲁迅借孟子之言对社会生活、人事现象的刻画、讽刺与揭露,以及鲁迅对孟子的认同与赞颂等。另一方面应将分项梳理综合起来,并与鲁迅在别处泛论孔孟及儒家的内容相结合,全面总结鲁迅的孟子观。总之,鲁迅对孟子的批驳多在观点层面,二者内在的思想逻辑多有一致、相通之处,统一于中华人文精神中刚健不屈、与时俱进的文化逻辑与精神原则。鲁迅对孟子乃至孔儒的批判,实则可视为中华人文精神在社会形
态剧烈转型、破而后立关头的自我更新、自我批判。
【关键词】鲁迅 孟子 批判 误读
【作 者】袁少冲,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鲁迅评述注解《十三经》文献资料整理、细读及研究”(19BZW123)
邓小燕|新文化运动后的中西医之争
——鲁迅的何廉臣批判
【内容摘要】 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医之争作为“新旧”之争的重要内容愈演愈烈。鲁迅是中西医论争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尤其是围绕父亲的病所展开的何廉臣批判,在鲁迅笔下,何廉臣批判经历了从私下到公开,从泛化的传统批判到针对具体个人的转变,这种转变在1925年中医教育提案风波的契机下宣告完成。鲁迅的批判不是一场追缴“巫医”的行动,而是针对汇通派中医的文化批判。明清以来医学界早已自觉展开一种具有相当宽容性的中西汇通实践,但到新文化运动之后,主张中西汇通的医学改良派被启蒙者视为医学现代化的主要威胁甚至反动派,这与同时期新文化知识分子批判东西调和论是一致的。一个世纪过去,当下很多有关中西医之争的话题仍处在鲁迅何廉臣批判的延长线上,从新文化运动的侧面进入中国医学现代化讨论的源头语境或许有助于解析这种复杂性。
【关 键 词】鲁迅 “父亲的病” 何廉臣 新文化运动 中西医之争
【作 者】邓小燕 , 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新文学的医学形象研究”(23YJC751001)
社会
许身健 张 涛|认真对待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双重挑战及克服
【内容摘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8年法律职业伦理正式成为法学必修课程以来,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因应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自身的困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面临阻碍。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课程教学的时代要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中国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改革路径:重视德性教育、完善实践教育、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师资力量和推进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数字化和全球化。
【关键词】法律职业伦理 课程思政 功利化 德性教育
【作 者】许身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张涛,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讲师、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法律职业伦理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蔡 娟 丰华文|他者视野中的高考
——我国高考制度国际学术传播的焦点与展望
【内容摘要】 综合分析与高考相关的外文文献和报道,发现国际学术界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关注呈总体上升趋势,并分别在 1999—2000 年、2006—2011 年和 2019—2022 年形成了三个关注的高峰期。其中,国际学术界关于高考的讨论主要聚焦高考制度本身、高考生的自我规训和压力,以及高考对于社会流动、阶层流动的影响。这些焦点背后,是国际学者对我国教育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关切,并且深层次勾连着“中国形象”的建构。目前来看,高考在国际学术传播中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塑”的话语体系中,这给高考的形象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未来,为了优化我国高考制度的国际形象,应多层次提高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国际学术传播能力,全方位优化高考制度并逐步形成大规模测试的中国经验,以及结
构化提升中国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效力。
【关键词】高考制度 国际学术传播 高考生 社会效应 中国形象
【作 者】蔡娟,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丰华文,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供给模式的全球样态与中国方案研究”(23YJC880003)
点击封面查看《探索与争鸣》2023年各期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2023.11|2023.10|2023.09|2023.08|2023.07|2023.06|2023.05|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 |2022.12|2022.11|2022·10 | 2022.09 |2022.08 |2022.07 |2022.06 |2022.05 |2022.04 |2022.03 |2022.02 |2022.01 热点 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 人物 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 学者 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 观念 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 专栏 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会议 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 “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 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 青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